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玄觉虚空阴阳双修细密功程真诀(三十五)
2012-12-27 13:12:46 来源: 作者:青衣道长 【 】 浏览:12215次 评论:0
谓“亥漏沉沉,各息其心”。这就是无知、无识的时候。 

又有谁知道,正是此无知、无识之际,才有一阳来复呢?就恰如冬季过完而生出春天,夜晚结束而曙光来临。

当时,蓦地一惊,无烟似有烟,无气而似有气,由下丹田处薰至心阙,使人如梦初醒。值此初醒之时机,就叫做活子时。

这时候,只觉得忽然从内鼎(气穴)之间,冲出一物,跳跳跃跃,嘘嘘喷喷,直由冲脉(冲脉起于脐下之气街,也即是阳物上一点,而直上散于胸中,即心口处)上至心府,即展窍的时候。

注意:此时的展窍,乃展有横骨,大赫,气穴,四海,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共十一处,为小展窍,开篇所论为大展窍。开关、展窍全都自然而然,不可死拘于某点、某位、某处。

展窍以后,我便等候着此气冲突有力的时候到来,于是就变神为意,用意将此真气引出尾闾,一撞三关,透夹脊,而飞上泥丸,如此便是开关。

展窍、开关,从头到尾共经历四层功夫,如今再祥细说一下,以便学者习练。

第一步:收心

心即是神,元神从先天而来,用不着收,已在心内。但是心内也有识神,就像云遮月亮一样,识神将元神遮盖了起来。白天,识神接触于事物,生出七情、六欲等感情与想念。夜晚入睡之后,识神又接于梦态而始终不让元神显露。

识神的性质是外驰而接于物,所以要将它收回,让它灭亡,而露元神。

方法就是放松入静,如前文所讲授的。

第二步:寻气

寻气,就是在阴跷一处寻得。阴跷之内是活活泼泼,一块不见不闻之处。我将收来之心(即行专气致柔的调息法与抱神以静的功夫),静于类同会阴穴的阴跷一处。如此数日之后,阴跷处便会升起一股元气,乃是元精所化,这也就是最初的练精化气功夫。

化气之后,我更加倍静神以守,守到气动之时,即以神去相会合。

此时的神气会合(即交媾)之法,就是凝神的功夫。

第三步:凝神

凝神,就是将神意注于下关气穴之处。气穴在肚脐以内一寸三分处。然后自然而然,等到阴跷的气机萌动,但因火候不到故气机萌动时还不能以神会合。

所谓以神会合的方法,就是气机走在那里,我就将神注在那里。

一旦气机萌动后,则会清楚的感到它在慢慢地由会阴(睾丸之后,肛门之前)处上升,此时气尚在动,不能与神相合。至于什么时候相合,就是丹经中所讲的火候。

当气机运动着而忽然一停的时候,就是交媾的火候到了。一般人的气机此时都在肚脐之后的那片地方,但不论此时气机停于何处,都要将神注于其间,使神气自然交媾。

如此渐渐地积累,忽然有一天,从内鼎(从脐下一寸三分处,再入内一寸五分,方圆一寸处为内鼎)之间,冲出一件物品。

这件物品就是最初的药物真气。

当真气产生之后,就应该展窍了。

第四步:展窍

此时是展小窍,共十一处,前文已有祥细介绍。

这时候展窍,完全不靠我之神意,而是真气充足,自然冲开,只觉得此气由冲脉之路,直冲到胸口。

起初,这种冲突较弱,但渐渐地感觉明显了。我于是改变不知不觉的神为意,但绝不是气功学上的意念,当是神意。学者心到而神知,体证而明知,这时候很难言说。

用神意将真气引导,由尾闾的左右两孔而进入尾闾关中,就已是开关的事了。

第五步、开关

如前一步,用神意将真气引导而入尾闾关。入口就在尾闾的左右两孔。此时如有针刺一般的感觉于尾闾左右两端,那已经是将真气引入了。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应当将神意置于尾闾深处,引真气而如同托重物上陡坡一样。

但大多数人都能一次通过,即自然而然的以神意略引即过,始终引不过关者,那么说明真气不足冲突不够,当静神守于阴跷,使真气充足冲突明显后再引导过关。

过尾闾后,只觉真气循督脉返行而上,到脊椎中间处,有一夹脊关口,过时也有针刺之痛,再上去,就到了脑后的玉枕了。 


玉枕一遇刺痛,三关即全部打开。

如此开关,展窍之后,就是要修练筑基的功夫了。 

五、 行功指要

打坐一事,一定要做到形体端庄,但只是形体端庄,合眼闭目,则是假打坐矣。如果要行真打坐之事,须全天之中,行住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平时富贵就行于富贵,平时贫践就行于贫践,无遇不安,无人不得。知打坐法后,便须降心,其间湛然而不动,昏昏黑黑,不见万物;杳杳冥冥,不分内外,直至不生出丝毫欲念,此为真定,如此则不必再降心,若是心逐境驰,而又有所感,生出念头,寻头觅尾,或者静中有所见闻,现出无数的幻象,心生败坏,道德有损,则必行湛然不动之法而降心。降心之后,则可练性。练性一事,如同弹琴,太快会使弦断,太慢则不应,所谓紧慢得中,琴得调和。其又如同铸剑,若其中钢多,则易折断,若其中铁多,则易卷曲,唯有铜铁得中,方才是一把利剑。练性之后,则当断缘,即为断绝尘缘之事。倘尘缘不断,足以蔽心,那怕万样聪明,也皆为所蒙。凡是人皆不可能无荣辱得丧之心,若一旦有此种种之见,便有种种念生而不安宁,于是乎耘耘扰扰,心无片刻安,神无片刻定,如此便会促短寿命。古人云:“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勿显德而露能,勿障已而抑人,一切荣辱得丧之情,不系于念。一切生老病死之事,不萦于心,则尘缘自断矣!”断缘之后,可以收心。收心则更进一层了,心乃是一身之主,全神之舍,所以静净则可生慧,动则味矣。当人情迷于幻境时,以为事事真实,甘愿去受污染,蒙蔽一天天加深,离道就越来越远了。如能够日新又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于物,心即可与道合,此曰归根。归根一刻不离,就是定静。当归根定静之后,其心泰然,内无所着,外也无为不垢而不净,非智也非愚,自然毁誉不生,利害不侵,此为上智。

人心如同眼睛,当纤尘入于眼内,眼常常不安,心遇小事来萦,便常不得安。不安不定,其病最深。故应随起而随制,务令其不动,调和纯熟,自得安闲。无昼无夜,行住坐卧,应事而接物,着意而安。心若是得定,即须安养,从而令其不生烦恼,收心之后,当知简事,也即遇世事不宜求之过分。比如食中的山珍,衣中的绫罗,身中的名位,则中的金玉,这些都分外引人,足以乱我心神,自当远远避开。

人生当中,最难除者莫过色欲。当知道色由想生,想若不生,最终也无色事。色即是空,而想则是幻。心一冰冷,还有何事不能除去呢?遇有真见之人,早已看破,不受其害,是以:“观真者,达人之先觉也!”定之一事,乃是出俗之极也,而为致道之初基,习静一旦成功,持安一事便完毕了。即便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无心于定,而心无时不定,方为泰定。

心乃载道之器,静极则道居,而慧生也自生。生慧乃是本性之固有,非今日才有,所以叫无光。又心乱则昏,心静则明。慧即是明,故不要以多智而伤损于定,生慧并不难,生慧而不用才难。自古乃望名者多,而忘名者寡。慧而不用就是忘名。庄子曰:“以恬养静,智生而不用其智,谓之以智养恬”若能悟智双养,和理自出其本性。恬智是定慧,和理则是道德。

其实人寿的短与长,乃是元气之所禀,元气是有厚薄之别。善于养生的人,虽然其本为薄,然而却能善保并护持,自然也可以延年。不善于养身的人,虽然禀受厚气,却不加善护且滥用无度,亦足以促短寿命。如同烛之有长短,若置长烛于风中,那么其焰必然快灭,但能护短烛于笼内,那么其灭也就必迟。养生之道,也是如此。道无处不在,慧光乍现,万事万物皆为道师矣!

天地之气,周于一年而循环。人身之气,只周于一日而为循环。人身之阳气,从子时开始,自左足而上循到左股,经左胁,左肩,左脑,横过右脑,右肩,右臂,右胁,右足,则刚好又是子时。人身之阴气,从午时开始,自右手心通向右臂,右肩,横过左肩,左臂,左胁,左足,外肾,右足,右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天罡
首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35/45/45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出阳神必备条件的训练 下一篇修真入门九则(修真即修道,暨修道..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