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生老病死之事,不萦于心,则尘缘自断矣!”断缘之后,可以收心。收心则更进一层了,心乃是一身之主,全神之舍,所以静净则可生慧,动则味矣。当人情迷于幻境时,以为事事真实,甘愿去受污染,蒙蔽一天天加深,离道就越来越远了。如能够日新又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于物,心即可与道合,此曰归根。归根一刻不离,就是定静。当归根定静之后,其心泰然,内无所着,外也无为不垢而不净,非智也非愚,自然毁誉不生,利害不侵,此为上智。人心如同眼睛,当纤尘入于眼内,眼常常不安,心遇小事来萦,便常不得安。不安不定,其病最深。故应随起而随制,务令其不动,调和纯熟,自得安闲。无昼无夜,行住坐卧,应事而接物,着意而安。心若是得定,即须安养,从而令其不生烦恼,收心之后,当知简事,也即遇世事不宜求之过分。比如食中的山珍,衣中的绫罗,身中的名位,则中的金玉,这些都分外引人,足以乱我心神,自当远远避开。
人生当中,最难除者莫过色欲。当知道色由想生,想若不生,最终也无色事。色即是空,而想则是幻。心一冰冷,还有何事不能除去呢?遇有真见之人,早已看破,不受其害,是以:“观真者,达人之先觉也!”定之一事,乃是出俗之极也,而为致道之初基,习静一旦成功,持安一事便完毕了。即便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无心于定,而心无时不定,方为泰定。
心乃载道之器,静极则道居,而慧生也自生。生慧乃是本性之固有,非今日才有,所以叫无光。又心乱则昏,心静则明。慧即是明,故不要以多智而伤损于定,生慧并不难,生慧而不用才难。自古乃望名者多,而忘名者寡。慧而不用就是忘名。庄子曰:“以恬养静,智生而不用其智,谓之以智养恬”若能悟智双养,和理自出其本性。恬智是定慧,和理则是道德。
其实人寿的短与长,乃是元气之所禀,元气是有厚薄之别。善于养生的人,虽然其本为薄,然而却能善保并护持,自然也可以延年。不善于养身的人,虽然禀受厚气,却不加善护且滥用无度,亦足以促短寿命。如同烛之有长短,若置长烛于风中,那么其焰必然快灭,但能护短烛于笼内,那么其灭也就必迟。养生之道,也是如此。道无处不在,慧光乍现,万事万物皆为道师矣!
天地之气,周于一年而循环。人身之气,只周于一日而为循环。人身之阳气,从子时开始,自左足而上循到左股,经左胁,左肩,左脑,横过右脑,右肩,右臂,右胁,右足,则刚好又是子时。人身之阴气,从午时开始,自右手心通向右臂,右肩,横过左肩,左臂,左胁,左足,外肾,右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