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太极拳本源求真
2012-12-01 12:44:13 来源: 作者:金可 【 】 浏览:440次 评论:0

  我们知道,太极拳是为实用技击而创的,其健身作用只是在近代才为人所重视。因武术界固有的保守传统,加之现今一些人为了各自目的,要么抹杀太极拳的技击作用,要么又神化,玄化太极的技击,再加上我们将太极体操化的大力普及,使之流传到今,其本来面目已渐渐失去,人们对太极的理解也越来越模糊,甚至走向错误,我中华文化的一件瑰宝眼见就要丢失,令人无比痛心。为寻求太极拳的本源真相,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太极拳及其他武术文献,并通过亲身体会,渐渐略有所悟,在此,想通过广大拳友的辨论,还原太极拳的本源真相,以求大家对太极拳有个全面真实的了解,既不必不屑一顾,也不要迷信玄说,无论于健身于技击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健身与实用

  所谓实用乃区别于健身而言,两者究尽如何呢?

  健身太极是指现时流行的慢动作套路,若真按太极拳的行功要求去练,即可使身体运动协调,筋骨松柔,神清气朗,腰腿有力,身心健康。

  在此有必要说明,有人称只要这样练下去,自然就会练就太极功夫,就可实战,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试想,你整天这样慢慢的练,真的就能应付实战中对手快如流星般的拳脚相加吗?除非你一上战场突然变得进退自如,灵巧万分,而且还有相当的力量打击对方,但这可能吗?有人会说:“我们有练推手啊!”,那我们就看看推手,两人站定,先将手搭上,然后你来我往推来推去,以破坏对方重心为目的,推而不打。可实战中对手跳来跳去,不跟你搭手,也不会站那儿任你推,你想抓住对方的手恐怕都不容易,试问如何推?显然推手也不行。其实,我们用常识就能辨明,自然的法则是:没有实战的练习就没有实战的能力!如果认为慢慢练套路加上推手就能实战,那是自欺欺人,仅此两样是绝对不够的!

  大家都知道太极功夫了得,各家太极都说祖师爷如何历害,有这无敌,那无敌之称,他们都在说谎吗?非也!各家无敌绝非浪得虚名,定有神功在身,可他们的功夫从何而来?可以断定,他们各家必有不愿拿出来的宝贝,除非已经失传!

  各位求技若渴的拳友,千万擦亮你的眼睛,不要迷信那些玄说,说不清谓之玄,即然说不清,练得清吗?

  因此,我们必须找出太极功夫的源本真相,我们要明明白白的知道,太极拳是怎么练,怎么打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目标明确,辨别对错,评价水准。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太极拳,科学的,道理明白的太极拳,才具有开放性,才具有传承和发展的特性,才可能发扬光大,并且永续不断的留传万代!

  那么,实用技击的太极拳究竟是怎么样的呢?相信我们绝大多数拳友都未曾亲眼目睹,连VCD也没见过。怎么办呢?既然找不到师傅或师傅不愿教,那我们只好自己钻研。好在我们有科学,更有幸祖先前辈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字,有完善的理论,这些东西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使我们的研究具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以及可做佐证的文史资料。


二.太极拳分析

1.慢与快

  前面说过,我们慢慢练的键身太极是不能实战的,但他也要求按照太极的训练要领来练,因此也不能否定他的作用。其实他有两个好处:

  其一:通过练拳,可以慢慢达到周身运动的协调,至少是外三合。

  其二:太极拳要求以意来引导周身各部的协调行动,意动则身动,意静则身静,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这样可使人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对身体极有好处。

  另一方面,这种以意念驱动的运动方式,可以锻练出心身合一的状态。只要心里一动,则全身上下齐动员,集中力量投向打击点。如每一势成定势时,注意力必然集中在打击手上。太极势基本上尊循一蓄一发的规侓,这一蓄一发是以意念为先导的,其实就是一次攻防过程,这样就可以使意念与动作的配合达到完美的统一。从兵法上说,它具备了高度统一的指挥(意念),高度一致的行动(全身协调配合),以及高度集中的打击力(内外三合集中一点),由此可以看到,太极拳确实具备完美的技击理念,是很科学的。

  那么,为什么要慢慢的练呢?这是因为,要想达到上述的诸项统一是不容易的,需要慢慢细心调整练习和体会,尤其对广大没有武术基础的大众来说更是不易,即便是有相当武术基础的,要做到意与形的完美统一也非易事。所以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只有太极拳才这样慢吞吞的练,需知欲速则不达,它是为其最终目的服务的。

  上面说到几个高度统一,可那是慢吞吞的统一,还派不上用场,别忘了“兵贵神速”!,要不然怎么实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还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要快!快才可能抓住战机而致胜,快才可能不为人制而败,此乃不容质疑的公理,天下拳术的共性,太极拳也不例外!只不过太极拳不单纯求手快,而求心快,即战术上强调洞察敌人,抢占先机,还是要快!

  其实太极拳中本来就有快拳套路,即用架(快架,小架),那才是为实战而设计的。

  所以说,太极拳最终是要快打的,慢练是为快打做准备的,目的是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每一势的一蓄一发,同时还要达到上述诸项的高度统一!

  明白了快与慢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说,所谓键身太极不是垃圾,他可当作实用太极的基础(必须按要求练),是实用太极的低级阶段。

2.势与套路

  势一般来说就是攻防的一招,是前辈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将势编串在一起,就成了套路。套路便于练习和记忆,是中国武术的传统训练方法,太极拳也不例外。套路中含有本拳重要的招术,可在实战中派上用场。但是,套路架式,必以本拳的基本功为基础,没了这个基础,套路就会练成花拳绣腿,正应了那句话:“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也有功夫,都是练同一套路,有人像太极,有人像做操,区别在于有没有功夫。至于太极功夫是什么?我们到最后再来圈定。

3.劲与太极劲

  劲在中国武术中是一术语,特意用来区别于力,劲是强调速度的,而力不含速度概念。从力学角度看,外家拳的劲,主要是动能,既:1/2MV平方,量纲是:牛顿米/秒,而力是:牛顿,两者大有区别。动能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太极劲中也包括动能,但还包含更丰富的內容,大家称之为“内劲”,但这內劲究竟为何物呢?为了搞清楚,我们先看看祖先的说法:王宗岳拳论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又云:“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还有:“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说到技击又有:“由招孰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从中我们看到几个关键词:蓄劲,发劲,运劲,懂劲。先从字面理解:

  蓄劲:即劲是可以积蓄的。从力学角度看,就是蓄积势能,张弓的过程不就是蓄能的过程吗?

  发劲:就是将劲发放出去。“发劲如放箭”,即发劲要快,迅速释放积蓄的势能,所谓“蓄而后发”,放出去就变成了动能。

  运劲:从“运劲如抽丝”这句话看,运劲应该是缓慢而连续不断的,否则无法如抽丝。再有“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即运劲的过程就如炼钢,千百遍的练,就可练就“何坚不摧”的境界。

  将这两层意思合起来就是:运劲要慢而不断,不断的练,就可练就极刚强的力量。

  平时我们练拳就是在练拳架招式,每一招都是一蓄一发的过程,所以运劲即是在练这一蓄一发,不过,这一蓄一发是较慢的,同时要连续不断。由此可知:

  运劲----是速度相对缓慢的,连续不断的蓄劲和发劲的过程。

  懂劲:就是说,拳势动作都会,但不一定懂劲,劲是客观存在于我们体内的,但你却不知其存在,或知其存在,却不知怎样用,这叫不懂劲,而懂劲即是其反面:

  懂劲----是指懂得怎样开发和利用劲,具体说就是懂得怎样蓄劲,运劲和发劲。

  由上述分析可总结如下:

  劲(内劲):是人体中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以人的意志加以蓄积和释放,其大小,速度和方向可被控制。

  劲的动态表现是蓄与发的相互转化过程。蓄劲是蓄积能量的过程,发劲是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而运劲则是相对和缓而连续的蓄劲与发劲的过程。

  所谓懂劲,是指人驾驭劲的蓄与发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则称其越懂劲。

  柔劲与刚劲

  从上面分析还可以看到,发劲快而猛,表现为刚,而运劲慢而轻,表现为柔。发劲时,是一种能量的爆发性释放,外形刚猛,主要是动能,是为刚劲;而运劲时,能量是缓慢的释放,外形柔缓,主要是力在作用距离上做的功,是为柔劲。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柔劲的存在,但一搭手却能感到其存在,这在推手中最为明显,双方搭手便知对方劲的存在,但这种劲是柔的(不是软而无力),是可以变形的,这是因为双方都在控制劲的发放,包括大小,速度,方向和距离。这种柔劲作用于对方身上,会使对方做出反应,从而可用来感知对方身体状况,甚至心理状况,一旦对方露出破绽,即刻由柔变刚,将其发出。

  可见,刚劲与柔劲可以随时转化,柔劲主要用来“化劲”和“听劲”,而刚劲用来打击,所谓“发打”。

  由上面分析可知,太极劲是从身体中发掘出的一种能量,可蓄可发,可刚可柔,懂得控制和利用它,就是懂劲,只要懂劲,太极拳就算登堂入室了。所以,劲,在太极拳中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作用。没有劲,就不是太极拳。

4.劲从何来

  既然劲是能量,是人体中的能量,那么,劲,只能来源于人体体能。经过劲的发放,能量就会被消耗,体能自然也会被消耗。武侠小说中描写高手长时间发功后会精疲力竭,显然符合科学道理。

  所以,体能,是劲的来源。体能好则有先天的优势,就有条件练得更大的劲。

  但是体能好并不代表你就有劲,因为劲是从体能中拿出来的一部分能量,是经过了某种加工转化后的能量。体能仅是原料,劲是原料经加工转化后的产品,没有加工,就没有劲!

  由此可以推断,一个体能好但没练过劲的人,肯定不如一个体能差一些但有内劲在身的人。

5.如何练内劲

  前面谈的是劲的定义和解释,练内劲则是探讨用什么操作方法得到前面所定义的劲。

  内劲是能量,则练内劲有两个目的:

  一是设法加大这种能量,即劲的总量。

  二是增强驾驭这种能量的能力,即对劲的驾驭能力,即求懂劲。

  这两方面若有增强,则内劲就在增强,有起点无极限。

  第一个目的,求劲的总量。

  假设一个人体能一定,则劲是从体能中拿出的一部分能量,体能一定时,拿出来的越多,则劲越大。所以,求劲的总量,实际上就是设法尽量多的拿出来,怎么拿呢?太极拳的办法就是:大松大柔!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四个字,但有没有想过为何要这样做呢?劲同松柔有何关系?练拳无非想求得尽可能大的打击力,其实就是求刚劲,而“大松大柔”岂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大家注意,劲是能量,要发劲先蓄劲,先要拿出来,然后才有劲可发。蓄多少才能发多少,能量守恒嘛,所以发劲的大小取决于蓄劲的多少,那么,发劲的问题就变成了蓄劲的问题了。只要我们能够尽量多的蓄劲就能达到发尽量大的刚劲的目的。那这个蓄劲的关键就是“大松大柔”。

  拳论云:“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他是说欲发劲先要沉着松静,体要松,心要静,这样才可蓄出劲。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也说:“此全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力以流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刚坚也”。

  也就是说,松柔可以练出极刚之劲。蓄劲即蓄势能,发劲即将势能变成动能。好比我们将水积蓄在坝内,水至柔却能积蓄大量的势能,一旦打开闸们,其动能何其强大,以至“何坚不摧”。蓄与发,柔与刚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一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好比一个电场,必有阴,阳两极才可蓄积电势能,两极极性相反而量相等,两极越强,则电势能越强,那么,他发出的闪电就越强大。至松柔必对应有至刚强,他们同时存于体内,越松柔就能得到越多的势能,发放出去就能转化成越强的动能,刚劲的大小恰恰取决于松柔的程度,有了大松大柔,就可以将体能发挥到极至,尽可能多的拿出能量,这就是太极拳强调松柔的根本原因!所以,求劲总量的关键,就是松柔二字!

  第二个目的,求懂劲。

  这里强调对劲的控制能力。前面叙及,劲分两种形式:柔劲与刚劲,那我们练劲,具体说就是练柔劲和刚劲,刚柔相济就是太极内劲。

  柔劲主要通过运劲练习而得,刚劲则通过练发劲而得,柔劲练得越柔越好,刚劲自然越刚越好。我们平时练的慢架套路完全练柔劲,这也是最难练的。而刚劲虽在拳论中经常谈到,但我们练慢架时却从不发刚劲,也就是说,广大太极爱好者从不练刚劲,也不知怎样练。更有甚者,有许多人根本不知太极拳可发刚劲,也因此为“太极无用论和太极键身操论”找到了有力证据。拳论云:“拿住丹田练內功,哼哈二气妙无穷”,这哼哈二气正是刚劲外发时的吐气声。

  内劲究尽是如何得来的呢?从拳论中可以悟出,内劲是通过一种心理引导方法(类似气功)加上身体运动的适当配合得来的(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也有说明)。用拳论中的话来描述就是:

  意气君来骨肉臣;------即用意念来指挥身体动作。做到内外三合,意到劲到脚到手到;思想与行动保持高度协调一致,身体各部位也要按拳势要求的动作保持高度协调一致。

  这是练内劲的总则,不论柔劲与刚劲均适用。

  先说柔劲,前面说运劲就是在练柔劲,运劲如何操作呢?我们知道,太极拳每一势即为攻防之一招,招中劲则是一畜一发的过程,就有对劲在动作每一刻的位置要求,我们把每一时刻,劲在身体中的位置称作“劲点”。从拳势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劲点随着动作的不断变化而在不断转移,定势时到达打击点上。劲点的流动正是靠意念来驱动或引导的,所谓意到劲到,好像我们把它在体内运来运去,所以称“运劲”。久而久之,这种“运劲”将会令人感到有东西在身体中流动,大家称之为“气”,虽说不知所以然,但却是事实,有待专家研究。同时体内(如指尖,手掌等)也会有充实感,或许,这就是劲的外在表现。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引导和身体配合所产生的作用,从生理角度看,究尽身体起了什么变化,我们不清楚,但他所引起的效果是确实存在的。

  心理引导,即所谓“意气君”,任何时侯都以意来运劲,同时也以意来驱动身体协调动作,整个过程全神贯注,《易筋经》就有“聚精会神气力渊源”之说,就是说这种运动过程会增强“气力”。老祖宗为什么会想出这种办法呢?有待研究,从效果看,有以下好处:

  其一:培养意对劲的控制能力;其二:培养意,通过劲,来支配肢体协调动作的能力;也就是意领劲,劲领形(形体动作),最终达到驾驭劲与动作的运行,即,心里怎么想,劲与形就能怎么走,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想发就发,想收就收,想棚就棚,想挤就挤,想手手到,想脚脚到,处处合意处处顺遂。这就是内外三合的含意,也是练运劲的目的。换句话说,运劲日久,就能增强对劲与形的驾驭能力,内劲就能增强。同时,还有一个好处,既:培养立刻进入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的状态,久而久之,

  就会观察敏锐,明察秋毫,具备了更好的洞察力,一但遇敌,就能立刻进入状态,占得先机。

  运劲的要领,拳论及名家多有论述,按要求做就是,柔劲就是这么练的。

  再说刚劲,其实,练柔劲的同时也在练刚劲,刚柔乃同一物的两个面,既然柔劲已上身,则刚劲应同时上身,有了柔劲也就可以说有了内劲,因为能量已经备好了,所谓有功夫了!至于刚劲,发出去就是!但是怎么发呢?此乃临门一脚的问题,简单!难怪大师们不提怎么练。但是,临门一脚也是要练的,在他们看来这不是问题!在我们看来却不知所措,怎么发劲呢?!下回再说。

  至此,练内劲的两个目的均有了练习方法,两个目的同一方法,即在松柔状态下去运劲,就这么简单!

7.如何发劲

  可能许多拳友都没练过发劲,或许看也没看过。什么是发劲呢?给个定义:发劲就是内劲的爆发性释放。

  所以,发劲就是一个能量释放过程。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比方“如封似闭”,有歌诀唱道:“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假定大家练慢拳时已掌握此势全部要点,这里只说如何发劲。先看歌诀:“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前一句说的是防守方法,封住对方来力,注意第二句:“化开”,说的是来力已被引化,引化之后立即“合手”,这引化到合手的过程,既是防守,同时又是蓄劲的过程,因为蓄就是为攻作准备,所以有“闭含攻”三个字。劲已蓄就,便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刹不住”。最后一击便是“哼哈之间腰腿功”,哼哈之间就是内劲爆发的过程,过程很短,哼哈之间就完成了。这里“哼哈”指发劲时的呼气声、急促,所以有声,是自然形成的气流声,不是刻意喊出来的,还有三个字“腰腿功”,就是说发劲时要腰腿助之。具本练法如下:

  站成虚步、放松,双掌向前曲成十字封,掌心翻向上,腿成弓步,然后腰身后座带动肩,肘,双掌边内翻边曲肘回收,回收时开始吸气,意念蓄劲收于丹田。双掌收到胸腹前时,掌心向前斜下,此时身形正好后座成虚步,气也正好吸满,劲也正好入丹田。然后,后脚蹬地,摧动腰身前冲,前脚略进步。前冲过程中腰身带动肩,肘,双掌边前推边加速边呼气,注意沉肩坠肘,意念欲将前方墙推倒。后脚蹬地的同时,劲由丹田转腰背,上升至两肩之间的背部,进而分两边到肩,到肘。后脚蹬地时开始呼气,随身形先慢后快。在身形成弓步与双掌同时到位的一瞬间,小腹,腰,腿,肩背,手臂肌肉,几乎同时,骤然一紧,立双掌,劲冲出炸开掌心,前脚抓地,全身急定(好像瞬间凝固,也似急刹车),此时呼气气流不由自主冲出喉咙,气呼完,定一短瞬,立即放松,吸气,恢复自然、势完。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发劲除平时练拳之内外三合要掌握外,关键就在那一瞬的全身一紧,这一紧要不早不迟,恰到好处,这就是所谓的“整劲”。同时呼吸要配合协调一致,蓄吸发呼,否则会憋气伤身。发劲的过程同慢练时的意,气,劲,形的过程是一致的,但要做到三快一紧:

  三快:意快、劲快、身形快。

  一紧:在打击一瞬间,全身一紧。

  注意:整个发劲过程只有最后一紧时,肌肉才紧张,此前都要放松,如前所述,越松柔,发劲越快,越冷,越狠,越刚。这就是所谓‘柔行招,落点刚’。

  太极拳几乎每一势都是一蓄一发,故而都可以发劲,但是应该看到,发劲比慢练的要求高,因为要求在短时间内做到意,气,劲,形的统一协调,同时还要呼吸配合一致,如果慢拳功夫不够,就很难做到,千万不要强求,否则伤身,导致气行不畅,胸前憋气。

  如果自觉慢拳感觉良好,不妨试一试,先慢慢来,找到劲的感觉,人称“找劲”,然后渐渐加快。注意,练发劲不要故意起强劲和强求快,整个过程必须是以意念为主导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其速度及刚坚的程度,取决于平时慢拳功夫的深浅,如果发劲不够刚不够快,则说明功夫不够;如感觉有劲使不出,则说明盘拳时运劲不对路或动作不对不协调。从这一点看,试试发劲,可以检验盘拳的正确性以及功夫的深浅。事实上你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很高的速度和刚度,它是要渐渐提高的,最关键要让每次发劲都内外顺畅动作正确。

  正确的发劲,可以使人倍感身心舒畅,比盘慢拳感觉更好,同时也能迅速提高体能,使人更灵活,反应更快。发劲与运劲配合练习,可以更快的提高水平。我们希望太极不必十年就出门。

8.发劲威力的力学分析

  太极发劲是内劲的爆发性释放,其表现形式就是体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越大,杀伤力越大。太极发劲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整体性。

  从前面发劲的例子看到,当我们想用双掌推击时,不仅仅双臂前推,而是由脚到腿,到腰,到背,到肩,到肘,到小臂,最后才到手掌,为了以掌推击,我们几乎动用了全身所有能动的部位一起配合,推波助澜,最后在到达打击点的一瞬,全部骤然一紧,整个身躯突然凝固成一个坚硬的整体,而打击手(或点,面)变成了这个整体的凸出点,此时,整个身躯形成一个固体物以高速冲向打击物,如果身体质量为M,前冲速度为V,则撞击动能就是1/2MV平方,显然,为加大动能,M和V越大越好,对于M,他已经最大了,因为他是全身的质量,换句话说,就是已用到极限!我们再来追求V,越快越好,而且效率高得多(平方正比),所以要“发劲如放箭”。这全身一紧产生的动能要比单用手臂大得多,同时,这一紧还为抵抗打击时的反作用力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平台,更进一步增强了打击效果!太极发劲竟有如此科学的机理,我们不得不为祖先的智慧所折服!

9.步法,身法与套路

  大家练太极,一上来就学套路,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人,往往花很长时间也不得要领,尤其在换步转身时东倒西歪,手到脚不到,手转腰不转,原因何在呢?

  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腿上力量不够,单曲腿时支撑不了身体重量,导致全身紧张僵硬,无法调整重心,故而站不稳。所以,腿上力量是基本要求,没有这点,就什么都别谈。

  腿上没力,就无法将腰“坐”在胯上,腰就不得松,腰不松就转动不灵,转动不灵,就会动倒西歪。

  腿没力,腰不活,换步转身就会僵硬,起脚落脚都会重,根本做不到迈步似猫行。这样去练套路,只会把动作练走形,有害无益。

  因此,要练太极,真正的武功的太极,首先应确保腿上有足够的支撑力,若不够,先练好了再说。但对于仅求养身的人,也有偷懒的办法,那就是尽量走高架,即身体尽可能少的下蹲,只要膝关节不成直线就行。这种做法,也能达到放松状态,也能做到稳定灵活,对锻炼身体是没有问题的,特别对身体很弱,大病初俞的人最适用。若求武功,还是要吃点苦的好,太极的练法是站桩,但也可先用常规体育方法锻练,如兔子跳,爬楼梯等,立竿见影。太极桩最有效的方法,是站虚步(有称川步桩),虚步的站法是,前脚摆直,而后脚外摆约45度或偏小一点,两脚脚跟踩在同一条垂直穿透身体的直线上,两个脚印就象挂在直线上的两片树叶,故这种步法又称连枝步。将身体重量绝大部份放在后腿上,重心偏后腿,腰身正直,象坐在凳子上(将胯凳当子用),腰及以上之上半身应该完全能放松,关键要找到腰放松的感觉,也就是所谓“松腰坐胯”,肩肘,手臂放松,自然垂于身側。如此一直站到不可忍受,换边再站,如此反复。这种练法,不但长腿劲立竿见影,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找到立身中正,上虚下实的感觉,为走套路奠定极好的基础。

  当可以站到两,三分钟,感觉腰身能“坐”在胯上,能放松,就可加上上肢动作,先做定势,如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等,体会心静与神情专注的感觉。然后加上动势,但下盘不动,上肢可做一些套路中的动作,体会劲路的运行过程,并能体会棚,履,挤,按等劲法的劲路特征。

  此后,就可开始练步法。最基本也是套路里最多的步法就是太极步,也叫猫步,搂膝拗步的步法即为此步法,此为进步,而退步则是倒撵猴的步法。上肢不动专走下盘,体会迈步似猫行的感觉,同时体会身体在运动中的重心平移,注意,是平移,否则就会歪,这就是运动中的立身中正,事实上,上身的移动是因下盘的移动而被带着走的,就象桌子上的一个圆柱体,要想将其平移,就要平移桌子,让桌子带着他走,还必须小心翼翼,不歪不斜,不高不低,要不他就会倒。这就叫迈步似猫行,如履簿冰。

  就这太极步,看起来简单,想走好却不是易事,关键要松胯松腰,只有松才能稳,才能灵。感觉比较顺了,就加上肢运动,可以是任何招势,只注意一点:上肢的动作也是由下盘带动或说驱动的,上欲动,腿先动;上欲转,腰先转。这样先练外形,做到上下左右基本协调后,再加上意念,以意领形(即外形动作),培养意的先导作用,还是一点:意动腿先动。到了这一步,你会发现,练套路势势顺利,简直水到渠成。这样练出来的套路,必定是符合太极要求的套路,自然会有太极味,也才能成就更上层楼的基础。

  因此,步法与身法是套路的基础,否则,不白练也进步迟缓。

10.步法,身法与技击

  步法与身法的重要性还不仅在套路,想要实战的朋友留意了,步法与身法关乎技击的水平!何解?请看:

  1.想实战要发劲,太极劲是整劲,是上下节节贯穿的,意动时劲起脚下,一路上行直达梢节,这种发劲法,实际上是在练套路时不知不觉练就了基础,这时意念可摧动身形上下协调的传递劲力,而步法身法正确的套路,才能练得上下贯穿,左右裕如,才能找准各种劲路。若不是,根本发不出这种劲!

  2.太极讲究粘黏连随,靠什么呢?不能光靠手,因手既不足够长,也不足够短,还要靠步法带动身体左右进退,也就是要靠步法来起动和承载这种随曲就伸的运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动急急应,动缓缓随,这才粘得上甩不脱。

  3.还有四两拨千斤。千斤力打来是挡不住的,那就一拨一闪,这就得移步转身,活似车轮,靠的不也是步身功吗?这样才可能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4.再有“彼微动,己先动”,光意快还不够,还要腿脚快,抢先上步站得有利阵位,先处战地者顺,反之则背。这要求步法快捷精准,还是脚下功夫。

  总之,太极应战,没有好的步法身法,上述这些太极妙手都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实现,等于不懂太极。

  关于步法的重要性,大家可以看看陈长兴的《太极拳十大要论》之“步法”篇(此文又名《九要论》,作者不详),那里更精彩。


11.连枝步之妙

  前面提到连枝步,殊不知这连枝步可是一妙法。

  我们知道,在套路中有许多步法,可唯独没有所谓连枝步。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大架,慢架没有他,而小架,快架却大部份是这连枝步!何故?可能的原因是:大架不发劲,而快架是要发劲的,大架步法发不出短脆劲,似乎也不宜发劲,而连枝步却可方便的发出短脆劲,而且步法转换方便,更适合打快拳。可以猜想,这种步法更接近实战步法,或者,他根本就是实战步法!

  那这连枝步究竟如何呢?

  先说站法:连枝步静止站立时的姿势为:

  后腿曲蹲(不要太低),前腿前伸,膝不要太直;前脚摆直,而后脚尖外摆约45度或偏小一点,两脚脚跟踩在同一条垂直穿透身体的直线上,两个脚印就象挂在直线上的两片树叶,故称连枝步。两脚的间距大约两脚半,其实可视自己喜好处之,舒适就好。将身体重量绝大部份放在后腿上,重心偏后腿,腰身正直,象坐在凳子上,找到腰放松的感觉,肩肘,手臂放松,自然置于胯旁。这一站法类似手挥琵琶之虚步,但要求守上述规矩,他一虚一实,站立稳固而又转换灵活。

  如何走:

  第一种:跟步连枝。从站步开始,后脚登地,摧动整个身躯前冲,前脚随之前迈,落地一瞬抓地,象刹车一样止住身体前进,后脚跟步落地,回复动前站步。此为前进。

  若欲后退,则前脚搓地,随反作用力,后脚先撤先着地,前脚跟步,站定即可。

  第二种:过步连枝。从站步开始,后脚跨过前脚,前脚变后脚,依然蹬地,重复上面第一种过程。

  其实也可以不分跟步过步,他们实质上是一样的。

  这种步法总是后脚驱动(后退则前脚),先摧胯,胯摧前腿,摧腰,摧脊背,摧肩,因此可以一动就全身被摧动,不会散形。可进,可退,可直,可斜,总之,脚下一动全身动,两脚始终不丢连枝形。

  连枝步至少有几个好处:

  1.保证身形的整体移动,保证一到聚到(手脚身齐到),一走聚走。

  拳经道:“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掳草”。

  2.后蹬前止的走法,正是发劲所需要的,发劲不是起于后脚吗?所以每走一步都可发一次劲,即步步可发。

  “打即是化,化即是打”

  3.可做到急动急停,也即启动快,刹住也快,保证速度。

  “彼微动,己先动”。

  4.方向转变灵活,可方便闪进,闪退。

  “引进落空”。

  5.步跨大小可随意变动,小到前后两脚根相碰(称并步连枝),大到可大跨步跳跃前进(所谓闪战腾挪)。也就是说,其移动范围大且距离可精确控制。

  “沾黏连随,无过不及”。

  如此看来,连枝步确实很妙,仅他一种步法,竟然几乎可满足太极技击对步法身法的所有要求!我又要为祖先的智慧而感叹了。

  离开了连枝步,一大堆太极无敌战法都不知打不打得下去!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看到了步向太极实战的曙光?它已从神密的迷雾中现出了隐约身姿,擦亮你的眼睛吧!为了这重大发现,赋歌一首助兴:

  脚踩连枝妙无穷,左右进退任自由;

  棚履挤按随意起,哼哈二气脱口出;

  欲知此技何所依,后蹬前止步身功。

  当然,太极步法不仅只连枝步,不同的发劲方法会有不同的步法相配合,还需更进一步的归纳。

12.形整---武术的统一基础

  为什么说形整是中华武术的统一基础呢?中华武术从古到今经历的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古到今的经典拳论也无一不提及这一点,在《易筋经》和《九要论》中都有重点说明,这两篇拳论是为各派公认并尊崇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拳势是一种人体运动的形态,因此我们先从动力学角度来看一下人体结构。人体是一个能运动的物体,而支撑人体运动的就是骨节,武术中“中节,根节,梢节”的节,就是指骨节,而“筋”则将这些骨节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支架。这个支架是如此的灵活,他可以支承全身的重力,可以在运动时保持平衡,可以变形,可高可低,可左移右移,可跑可跳可停,他们的配合是如此完美,人类迄今还做不出能与之媲美的机器。当然,这些运动都服从于大脑的指令。现在,我们将皮肉内脏全都忽略,仅看这副骨架和这条筋。每个骨节之间可做相对运动,可曲,直,旋转,整个人体才得以运动,而令这些骨节运动时不至于散架,则是筋的作用,筋将这些骨节整合在了一起。筋可伸可缩,筋松活,则骨节就便于运动,就“活”,筋拉紧,则骨节间就被收紧,运动就受阻,若人死,则筋极度收缩,全部骨节就被“绑定”,就“僵”了。因此,筋与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体,为人体运动提供了一个灵活又不失坚固的支架。由此可见,人体的运动形式是由这副筋骨支架决定的,拳势也不例外,筋骨的变形运动能力几乎决定了拳势的质量,亦即形的质量,所以,为求运动活泼,各门武功都要“伸筋拔骨”,为的是使筋伸缩量增加,骨节运动自如。少林用外拔法,而太极用内松法,两者结合应该更好。

  我们知道了“形”,但何谓“整”呢?身体骨架虽精巧结实,但还不能达到拳术的要求,必须通过训练,将全身各关节整合成一个能协调运动的整体,使整副骨架有能力通过各种变形和协同运动来完成集中全身力量投向打击点,或反之,将来力引向身外或将来力由骨架全部承担而不使内脏受力。我们只要达到以下三个要求,就能达到目的:

  第一个要求是三尖照之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膝与肘合,脚与手合,目的是全身运动的协调与同步。肩与胯合是最重要的,他们是手和腿的根节,肩带肘手,胯带膝脚,但由于人以双脚支撑身体,总是由腿脚的曲伸首先带动胯的移动,若将单腿悬空,则应由另一腿先摧胯,再由胯领起这一腿运动,如上步和踢腿各拳势。为求身体中正,则必须“松腰坐胯”,让腰与胯平面垂直,即身体的上部躯干是直坐在胯上的,所以胯动,上下就能一起移动,肩也随之移动,这时肩与胯几乎是同步的,这就是外三合之肩与胯合;行拳时,后脚蹬地摧胯,胯摧前腿曲膝前移(定步前脚不移,动则上步),同时肩摧肘前移,则膝肘同步,即膝与肘合,随之,手到落点,前脚撑地止步,则手与脚合。所以,只要肩胯合则上下随之合,形则易整。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都要做到三合。而对于动势,特别有“三尖到”之说,通俗的讲就是手脚要一齐到,“手到脚不到,打人不得妙;脚到手不到,情形也不妙”。这样,身形的移动才会上下左右相一致,才有可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第二个要求是“顺”,其目的是使身体骨架能够高效传递劲力,使内耗最小。

  大家都知发劲要专主一方,当我们想向一定方向发落时,劲就随心意向一方聚集,此时身体必须转向此一方,整副骨架都要随之调整,因关节的转动只在一个相对范围内是活动最灵的,所以每个骨节都要协调配合,调整到最灵活,最利于向此方向运动的位置;同时各相邻骨节还要有合适的角度,以便力的正向传递。即运动时,各骨节在时间顺序和空间的相对位置都处于协同工作状态,使传递损失最小,而速度最快,这就是俗称之“对骨节”。骨节调好了,骨架处于一个最“顺”的姿态,劲力就能顺骨节正向传递,其通出点的劲力方向与你意欲发放的方向将完全重合,这就是‘节节’贯串的状态,这才能将劲以最小的传递损失,最精确的方向,以及最快的速度发放出去。若有一点不对,都会互相牵扯,使运动不顺,结果,劲就发放不利,达不到效果。

  首先要对的骨节应是两只脚,两脚的方向,相对夹角,基本决定了劲的发放方向,因此,当意念指向一方,首先要将两只脚摆对方向和角度,一有不对,劲力方向就不能与意念重合,若强行发放,则脚下,膝,胯,腰都会“别扭”,互相牵扯,劲力则不能顺利发放,实际上你会感觉有劲使不出。一旦两脚对了,则胯,膝,腰,乃至躯干都很容易调对,此时再试一下,必然感觉顺畅,全身有一种通畅感甚至愉悦感。因此,脚下的步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每一势的步法必须反复仔细的调整,直至找到正确的位置。

  第三个要求是坚实稳固。骨架除要“滑利”,还要使整副骨架的姿态处于一个稳固的姿态,使其在静态和运动态都有最好的稳定性,当其承接反作用力时不至于摇晃,倾倒,而要使来力节节正向传递到脚底,使侧向力减至最小,就像三脚形支架或拱形支架的正向受力方式,而应避免承受侧向力。动势时,要注意无过不及,力不出尖。这里仅指外形而言,劲也有无过不及之说。从外形说,上身无论如何移动,重心都不可超出两脚业已界定的稳定范围,这是无过,但要拳势饱满到位,身形移动又不可过小,这是无不及。这样,就能保证落点不会过份前出,被人牵动,这是力不出尖(尖,可当脚尖理解)。

  这三点可称形整三要素,三点各有侧重,第一点强调同步;第二点强调“滑利”;第三点强调稳定,有此三点集于一形,可算形整了。

  形整是太极进阶的基础,做不到形整的拳势是不能顺利发放劲力的,或者说,做不到形整的拳势,就练不出好的武功。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天罡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内家拳发整体劲的体会 下一篇太极拳技击的十步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